富途证券
全文共3135 字 | 阅读需11分钟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不少政策布局起初源于不同目的,却最终影响经济民生——汉高祖为了抵御匈奴把天下富户迁入关中,致使关中平原成为中国千年经济中心;清政府因防止列强蚕食而撤除“柳条边”,开禁放垦,浩浩荡荡的“闯关东”造就了今日东北。60年前,中央启动的大规模三线建设始于战备,客观上却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和人口布局,也极大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三线建设这场旨在巩固国防而开展的战略工程中,超过1000万人直接参与建设,间接辐射到的人数更是难以计量。即便过去了半个世纪,三线建设的成果仍悄然影响着我们。
▲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工业遗址公园内的“三线”记忆。
(一) “三线”的由来
电影《你好,李焕英》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故事发生在湖北襄阳,但工厂工人都操着东北口音。这并非主创人员的疏忽,恰恰是当年三线建设的一个缩影。
今天“三线”一词可能略感陌生,但在上世纪60年代,这可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件。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分布集中在东北以及东南沿海。从经济视角看,这些地方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工业基础好,但从国防安全来看则有不少隐忧。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政治波谲云诡,面对外部压力,党中央做出了重大决定:中国要自造原子弹!要搞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图。
在毛泽东主席看来,中国按地理区域可划分为“三线”:一线为边疆和沿海地区;三线则包括云、贵、川大部分及湘西、鄂西等西南地区,西北的陕、甘、宁、青四省区大部分,还有豫西、晋西等地。二线位于二者之间。
之所以从空间上将全国划出三线,既考虑大山、大河等自然地理特点,也考虑了当时我国铁路交通、工业分布与国防力量的现状,意在建设一套大纵深、多梯次、可自东向西进行战略回旋的防御体系。
三线建设实施十余年间,从东北及东南沿海迁入三线地区的企事业员工在450万左右富途证券,这一数字尚不包括随迁家属子女。
川黔线、成昆线、襄渝线等重要铁路在这一时段建成投入使用,成百的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也开始在西部土地上落户生根。
从国防来看,三线建设形成了中国可靠的后方工业基地。以经济而论,三线建设初步改变了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格局,带动了中国西部和边疆地区的繁荣。
在一系列具体政策制度实践的推动下,三线建设通过工业化、城市化和交通基建等多方同向发力,夯筑了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经济基石。
▲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内的标语陈设。
(二) 平地而起的城市
过去,这里只有几户人家和1棵树。
如今,这里人口超百万,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超千亿元。
攀枝花,正是一座因三线建设而崛起的现代化工业城市。
这里古来人迹罕至,诸葛亮《出师表》中“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就是指这一带。新中国成立以后,地质学家发现附近山区蕴藏大量钒钛磁铁矿,在毛主席关切重视下,中央决定在攀枝花建立钢铁基地。
▲攀枝花建设场景。(图片来源:攀枝花晚报)
一个新兴工业基地在闭塞的山区中从零建设,工作自然是千头万绪。中央决定召开会议,把问题理顺。
攀枝花市仁和区沟壑纵横,田土狭窄,但却有一片四十多亩的大水田,大田镇因此得名。历史上著名的“大田会议”在此拉开帷幕。
攀枝花建设自大田会议始富途证券,此后五十多年从无到有、由小及大,变成了如今这座现代都市。多少人把青春和汗水抛洒在这片土地,这片土地又镌刻了多少人的光荣与梦想。
▲上图:1965年的攀枝花弄弄坪(攀钢所在地);下图:2020年的弄弄坪。(图片来源:方志四川)
除了攀枝花,因三线建设平地而起的还有贵州六盘水、四川绵阳等城市。都匀、德阳、宝鸡、汉中、天水等普通县城也因此转型为重工业城市。
(三) “三线”促“三交”
三线地区不仅涵盖少数民族分布相对集中的云、贵、川、青等省,还涉及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六盘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等少数民族聚居区。
因此,三线建设既是史无前例的工业大迁徙,也是一场深度的民族大交融。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共同奋斗,搭建起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连心桥”,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内一景。
三线建设不仅为各民族带来新知识和新技术,也带来了现代的文化观念、思想意识。医院、学校、电影院、百货大楼、储蓄所、邮局等公共基础服务进入了各族群众的生活。
不同民族虽观念不同、风俗各异,但在三线建设中携手向前,共同向着更好的生活迈进。
三线建设帮助各族群众摆脱贫困落后,各族群众也积极投入三线建设。过去,攀枝花周边的大、小凉山通行不易,帮助考察组进入这一地区寻矿探矿的,是彝族马帮。上百名彝族同胞牵着马,挑着扁担,为考察队运输物资,帮助地质专家们在高山峡谷中艰难前行。六盘水的水城钢铁厂建成后,面向周边村寨招工,各族工人共同参与生产建设。
▲成昆铁路上的5633/5634次公益性慢火车,是沿线少数民族群众出山的“赶集车”、求学的“大校车”、致富的“助力车”。慢火车逢站必停,车票最低2元、最高26.5元,票价几十年不变。(图片来源:中国铁路)
他们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团结协作,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在深山密林中建起被誉为“象牙微雕”的现代化大型企业攀枝花钢铁厂,在悬崖山谷里建成被联合国誉为象征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之成昆铁路……他们面对困难,满怀爱国赤诚,义无反顾地扎根西部并安家立业,让“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家国情怀代代相传,铸就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巩固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丰富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随着祖国各地“三线人”的融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交融与互鉴不断深化,一朵朵民族团结的“石榴花”绚丽绽放。
语言上,在攀枝花、十堰、石嘴山等三线地区除本土方言以外,经常能听到东北话、天津话、河南话等天南地北的口音,更形成了兼容多种口音的“厂矿普通话”。
饮食上,天南海北的特色佳肴汇聚一堂,三线建设职工与当地民众互授技艺。在四川锦江厂,来自上海的职工给当地人教授烧红烧肉、香葱烤大排、煎炒素鸡的烹饪方法,也学会了自制川味香肠、烟熏肉等多道川菜。在宁夏,青岛的海鲜、东北的饺子、上海的馄饨、北京的油条也都出现在了当地人的餐桌之上。彝族特有的“坨坨肉”更是走出山区,成为广受欢迎的美食。
风俗上,移民文化与迁入地文化交织相融形成了新风俗。无论是厂矿单位的春节烟花燃放、体育运动会、“学雷锋”活动,还是火把节等民族节庆,各族群众共同参与、乐享其中,三线建设单位及其家属与周边各族群众由此形成了更加深层、广泛、多元的文化交流。
▲三线建设英雄纪念碑。(图片来源: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
三线建设自1964年始,到1983年主体建设结束,再加上从1984年到2006年进行的调整改造,前后长达40年,时至今日已有一甲子。
这是几代人的青春,也是各民族同胞对祖国发展的深切热爱。回头来看,三线建设不仅对我国的国民经济结构和工业布局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更留下了一种精神,一种开放的文化。它既是一扇洞见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当代窗口,也是一个从国家政策制度实践视角感触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温度的鲜活案例。
作为特殊时期的国家战略,三线建设已成为历史,但它给后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光辉记忆,是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宝贵资源。
(本文图片除特殊标注外,均为作者供图)
监 制 | 闫 永 肖静芳
审 核 | 清 风
统 筹 | 王彦龙
责 编 | 才丽媛
制 作 | 郭欣欣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九鼎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